找到相关内容298篇,用时5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寺院巡礼(1)

    小劳抢着说:“他既然是一位太子,为什么又要去出家呢?”  方居士回答说:“这是由于他看到了众生的生老病死、、怨憎会、求不得等种种痛苦,和众生之间弱肉强食、互相压迫的不平等现象,为了要彻底明白宇宙...要坚决做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好弟子。   药师琉璃光如来  方居士接着说:“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,又称做大医王佛;因为他能使众生苦得乐,解脱众生的病痛、苦难和灾害,所以人们都称他为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85349156.html
  • 静波法师:净土与净心

    法门作为佛教最重要的宗派,实在是佛陀因机施教的产物。因为娑婆世界,译为“堪忍”,意即有缺陷、未尽人意、还可以忍耐。其中的生、老、病死、、怨憎会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等苦,更是...2)、就狭义而言。生存在现实娑婆世界中的人们,由于对苦的深刻体会,以及对死后的热切关注,于是,一种强烈的渴望,渴望出,出到一个安稳快乐的所在。甚至可以说,人们最初还没有想到成佛的问题。至少不能排除...

    静波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静波法师|净土与净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1349208.html
  • 安宁疗护的佛教用语与模式

    除了一般的“苦苦(苦的感受的苦)”,如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、怨憎会、所求不得等,总说为五受阴苦[19] 之外,快乐的感受会变异,它蕴含著「坏苦”的可能性;不苦不...ldquo;身、心、灵”全人观点之“灵性照顾”(Spiritual Care)的理念,则是建立于“”身心之外,有超越身体与思想之&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92649240.html
  • 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(5)

    其救世主义的必然性和必要性,而且为其变法找到了现实和理论的依据。  佛教通常把人生之苦分为八苦,即生、老、病、死和怨憎会、、求不得以及五蕴盛苦。前四种是生理变化,中间两种是社会关系的交织,后两种...第五相为业缘,第六相为苦果。]之惑业,谓之无明。认为由它而生分,由分别而起烦恼和无尽的贪,作种种之业,受重重之果,把“无明”视做众生一系列流程的起点和一切社会罪业的根源。梁启超就是根据这一理论,建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0849900.html
  • 二十一禅修手册(1)

    趣(4)、皈依(5)、业果(6)。  第二天:  第一座 依前四苦(生老病死)修出离心(7)  第二座 依后四苦(怨憎会、、求不得、五阴盛)修出离心(7)  第三座 依八苦修出离心(7)  第四...没有修持佛法、造作清净的善业,那么死时相伴我们的,唯有恐惧、苦恼、以及不堪承受的肉体上的苦痛。    在临终永别以前,我们常常不得不惜别自己所喜爱的人和物;可能不得不离开与亲戚朋友生活在一起的...

    格桑嘉措格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2450197.html
  • 从五福临门

    心灵得到更高层次的自由。  一个人生来就有无尽的烦恼,大体而言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、求不得、五阴炽盛等八苦,而痛苦和欲乐其实都是障道法,生灭不绝,若不将之放下,恐怕生生世世都和他们...相处的基础,也就是在这不完满的世界上,人人都要学习宽恕,记得“原谅别人,就是善待自己”,“,并非一个反应,而是个决定”。   身不病 病不离身  人生最无奈的苦是有身之苦,老子说:吾之大...

    刘景陶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63650231.html
  • 禅宗与佛学(1)

      有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,计有四谛,十二因缘:   四谛:即为苦集灭道四者。是说人生世界,一切皆苦,纯苦无乐,而众生无知,反取苦为乐;归纳其类,分为八苦,即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、怨憎会、...,对于儒、释、道三家学说思想,择其善者而从之,素来不分畛域,因此,一般读书人,号称儒者的知识分子,多已有儒、佛不分,儒、道无的学术思想;即使如中唐以后,一位得力于墨家,而以文章名世,号称为儒家正统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550300.html
  • 试论佛教伦理的种种困境

    。例如苦谛。佛教所说苦谛共有八种,分别是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、求不得、五蕴盛。这八苦中前四苦属于生理范畴,而后四苦则具有典型的心理分析特征,其中怨憎会讲与所憎的人相处时的情感,别离讲与所...舌、身、意六种感官)、触与受(对外界的接触与感受)、与取(由感受而形成的爱欲与追求)、有(即作业)、生与死(来世的生与死)。以上十二因缘中的无明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、、取等同样也是在推究导致苦恼的...

    吾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14050954.html
  • 佛教的真谛

    感情能够超然,忍受得了、怨憎会的痛苦,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生命结束时的五取蕴苦,因此人在一生之中,没有不尝受痛苦的,不管我们谈不谈苦,每一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验,只是痛苦的对象不同罢了。假如我们...彻悟到贪瞋痴等烦恼是所以造成生死痛苦的原因;灭谛是透过智能,证得清净的涅槃自性;道谛是寻找出苦得乐的出世法门。苦、集二谛是迷界的世间因果,苦是集的结果,集是苦的原因。灭、道二谛是悟界的出世间因果,灭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0851271.html
  • 印顺法师三乘共法与宗喀巴大师中士道的比较研究

    也就是思惟生死流转的过患及其原因。在解释苦、集二谛之前,先行论究先苦次集次灭后道之讲说次第的意义。思惟苦谛分为思惟生死总苦与思惟生死苦二项。思惟生死总苦的内容又分思惟八苦(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、所欲求不得、五取蕴总为苦)、六苦([生死流转中怨亲关系]无定过患、无饱足过患、数数舍身过患、数数结生过患、数数高下[于六道中自上下堕]过患、无伴过患)、三苦(坏苦、苦苦、行苦)等。(页156~...

    黄国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0751764.html